不忘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血脉---观《长津湖》电影有感
发布时间:2021-11-06
来源:
发布者:
浏览:15473次

电影《长津湖》取材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新中国的战争,美帝国主义不顾中国的“不会置之不理”的警告,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共中央提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用革命战争还抗击美帝国主义的霸凌,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几十万革命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向美帝国主义开展正以回击。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志愿军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攻击这支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未能配备御寒冬装,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教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这场战役也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毛泽东评价说,志愿军第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长津湖》电影用讲故事的形式,说明了我们在坚持“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辩证统一,坚持精神因素与技术因素的辩证统一,实现“人-物”在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在强大科技支撑和强大战斗精神之上建设强大战斗力。

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将军代表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下自己的名字。7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抗美援朝战争时,很多人会总结,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斗争。无论综合国力、军队装备、后勤补给都处于劣势的新中国,能够凭借正义对阵非正义的信念,用公理反抗霸权的勇气,有了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心怀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观看《长津湖》给我们启示:百年未有大变局,民族复兴的路上,没有谁能阻挡中国人民发前进展的步伐,历史昭示未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被压迫被欺凌的命运,只有共产党才能才能引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人民的幸福安康,革命烈士用生命铸就了国家安宁的钢铁长城,祖国尚未统一,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